清明節掃墓禁忌及禮儀 撰文‧方海閱
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」、「新鬼煩怨舊鬼哭,天陰兩濕聲啾啾!」清明本是拜祭先人的日子,但有些人竟在清明時節撞到一些「污糟野」,唔想撞邪就要記住行清時的禁忌和禮儀。
清明節來源
清明,是全年廿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,其起源坊間有幾種傳說,其中一個是來自春秋時代,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之時,只有忠臣介子推緊隨其身邊,當重耳沒有食物時,他割自己身上的肉給重耳充饑。後來重耳重返晉國稱帝,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,在他登基後立即對介子推封侯賜相,但他竟然不接受封賞,並與其母隱居深山。晉文公親臨深山追尋介子推,為要迫他出來更放火燒山,但是介子推寧願與母同被燒死也不肯出來。後來晉文公深感悔疚,為紀念介子推兩母子,遂降旨將這日定為寒食節,全民在此日不准生火煮食,並親自拜祭兩母子,因此慢慢演變成祭祖的習俗。
清明節掃墓禁忌及禮儀
- 在掃墓的當日朝早,洗面前之前,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,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,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,若能不去為掃墓最好﹔若一定要去,可隨身佩戴玉器(古玉效應更好),以作化解。
- 在掃墓之前的時間(由起身開始計)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,衣著整齊,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。
- 到 了先人墓前,將帶來的香燭冥鏹、鮮花果品、燒肉、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(祭祀禮品多寡隨意),擺放在墓前。首先燃點香燭,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 地(當墓地的守護神),隨之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,然後燃燒冥鏹,奠酒(即將酒灑在地上,這代表向先人敬酒),禮畢。便將禮祭先人的食品吃掉,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。
- 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,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,嘻笑怒罵,污言穢語,亂跑亂碰,隨處小便,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,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。在墓地範圍要內維恭維謹,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態度,以免得罪陰靈。
|